kaiyun体育最新版安装(中国)IOS/安卓app通用版
专题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专题活动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时间:2012-12-27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胡锦涛同志强调: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历经风雨、艰难探索开辟出来的现代化道路,必须备加珍惜。实践证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要实现国家现代化,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选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一系列成就,但也走过不少弯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走自己的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们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今天的中国,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国际影响越来越大。自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受到世人的尊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和赞誉。只有备加珍惜、毫不动摇地坚持这条道路,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梦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不断显示新特点、新优势。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也不同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是一条新路。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不仅经历很长时间,而且伴随着严重的经济危机、野蛮的殖民侵略乃至残酷的战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及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中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本国情,还积极吸收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合理成分。

毋庸讳言,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许多问题。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毕竟不是主流,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要靠深化改革,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才能逐步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满怀豪情地推进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断根据新的形势任务要求,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系统回答。

“中国特色”表明这一理论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是符合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不断提高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实践不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对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统一全党思想,凝聚社会共识,促进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理论体系”表明这一理论是一个整体,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紧密相连,相互贯通,是一个有着严密内在逻辑的完整开放的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有一个总的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总的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共同的主题:发展;有一以贯之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同时,它在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问题上层层推进,一脉相承: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围绕这些重大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改革动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论、社会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等。这些观点既保持着根本上的一致性,又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有新的进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是这种理论成熟的标志。成熟源于开放,成熟孕育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我们要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发展的实践决定了这一理论体系必然是发展的、开放的。开放来源于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推动理论创新。只有在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在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才能保持理论的生机与活力,才能在引领中国发展进步中不断丰富、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从而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一个国家和政党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除了看其是否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切合实际的发展道路,还要看其作出怎样的制度安排,提供什么样的制度保障。这是因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基于此,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组成,不同层面的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根本的制度保障,道路、理论和制度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切合中国实际的制度设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吸收借鉴了人类制度文明的优秀成果,因而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由于这一制度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由于它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而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由于它始终以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价值取向,并围绕这一价值取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制度设计,因而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由于它坚持发挥制度的优势,因而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由于它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兼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因而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这一制度。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建设方面,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注重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社会建设方面,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方面,要特别注重制度建设,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制度等。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